古城不老

兩座古城的故事,從繁華到再創。傳統與現代交錯,重現另一種獨特的老派城市美學,一種揉合歲月韻味與創新意識的風景。

總編輯:「以熱誠拾起記憶,用溫度重現輝煌,讓故鄉的風華在時光中永續傳承。」

古城的繁華似乎隨風遠去,街巷間流轉的故事也漸漸沉寂。然而,一群懷抱熱忱的地方創生者,正以雙手與夢想,讓被遺忘的故事重新回響。傳統與現代交錯,重現另一種獨特的老派城市美學,一種揉合歲月韻味與創新意識的風景。他們在斑駁牆垣間尋找過往的溫度,於時代更迭中注入新的生機。歲月或許帶走了昔日的輝煌,卻無法抹去這座城池的韻味。

這次特派員 Becky 派駐兩座古城,怡保與宋卡,一起分享其中的人文與城市韻味。

以下本文由 Becky Chen 提供:
Small town, Big heart 怡保
雖然來此之前,蒐過很多網上的資料,怡保給我的印象還是蠻老派的。壁畫牆、小吃、石窟洞穴、老街巷弄….,但一位來自怡保的臉友給我一句話,就來了! 她告訴我: 「去日光基地吧!樓下是書店。」

很久以前就夢想著,可以住在書店的樓上,日日聞到書香與咖啡香,徹底寵溺身為書蟲的我。日光基地位在兵如港的新村。兵如港的小吃聞名全馬,甚至吸引遊客特地驅車前來,不畏豔陽大排長龍。新村還是一個臥虎藏龍的工藝文化據點,全北馬唯一(全馬不到十家)全職製作舞龍、舞獅的忠聖龍獅貿易(藝術坊)就在這裡。距離兵如港不遠的舊街場,集結最熱鬧的二奶巷,無時無刻擠得水洩不通,有咖啡飄香(長江白咖啡),與琳瑯滿目的庶民美食(芽菜雞、沙嗲、咖哩河粉、六堡茶、娘惹甜品…)。舊街場上矗立許多英殖民風格的建築物,可以明顯看到建造的年份,有些老店的招牌店名還刻在柱子上,還有一條有趣的”錫米巷”,可以去品飲六堡茶,回味過去錫礦大城的風華。

然而,在影視製作人Gabby帶我去了être Pâtisserie之後,我才開始覺得這座城市不簡單。 在這個法式甜點店,我品嘗了法國的庶民點心-可頌,驚喜地發現是原汁原味的”法國” croissant,沒有任何調整與改良(以符合亞洲胃)。 即使甜點師有堅持,也需要能夠生存下來吧? 帶著狐疑,我來到”上文”, 是一家只賣茶與素食餐點的文青茶館。這麼”做自己”的任性,在這個滿街充斥著咖啡店的市中心,它的素餐與點心結合擺盤真是不含糊,食器也十分有質感,還常常滿座。原來其中一位主理人是視覺設計師,並為(超過一甲子歷史的何人可涼茶)”何人可博物館設計年度紅包袋。看到莫蘭迪色系的紅包袋, 我直接被圈粉了! 特地前往(何人可博物館)收藏,有的年份竟然已絕版!! 至此,我再也不敢小看怡保。

剛來的第二天,國際紀錄片導演 Ansell 便邀我去爬升旗山,約在萬里望的廢礦湖邊。他拿出助走杖遞給我時,我還覺得小看我了,還沒走完半程,已經汗如雨下、氣喘吁吁,隔壁白髮老伯則是後來居上, 慢跑登階邊超越我們,還邊揮手打招呼:「早上好,哪個國家來的?」直接被識破不是本地人。

怡保曾是世界公認的錫礦之都, 雖然榮景不在,近年許多遊子回鄉,甚至外地人也進駐怡保,其中不乏實力派的國際職人。這座城市在新的人文元素挹注之後,卻呈現了更豐富的樣貌。似乎應驗了怡保女兒邱曉璇(綠色永續建築師)說的: 「就是因為什麼都沒有」,才有更多可能性。雖說「什麼都沒有」,市中心草場對面就有一座古色古香的餐廳酒吧 Durbar, 據稱是全國最老的酒吧,可追溯到1906,整個空間打造成英殖民時期,年過七旬的老工匠打造家具,菜單也重現當年風華,店內並有很多歷史老照片,吸引很多人來尋根或體驗,非常有料。

怡保也有一些很特別的人物,包括從新加坡回到兵如港新村,在日光基地開立”小小書店”的碧娟老師。我繞了整座城市,發現沒什麼書店,可見這位女士不僅勇氣可嘉還具有一股傻勁。她同時”敦親睦鄰”在樓上”long stay”的我,親自包水餃款待,把我當家人般的照顧。小小書店時常在周末舉辦親子活動,總是秒殺,我必須運用”私交”才能搶到位。

另外一位更絕,在孫中山故居的甲板古鎮買下一幢老屋,這幢老屋其實已是一棟”樹屋”。古樹根枝盤根錯結,與牆柱共生,這位地方上德高望重的大師令我十分好奇,忍不住問他,其實整個房子主要是給樹在住,主人只在後面另搭小隔間棲身,他很得意地回我: 「我有問過祂(那棵樹), 祂說我可以住。」我心想,如果沒有這位奇人,可能幾年後這座樹屋也無法保存了!

來到甲板古鎮, 會感覺時光遺留在過去。當地人說“先有甲板,後有怡保”,因為怡保是在19世紀末才開始發展,甲板則可追溯到1847年。甲板只有一條大街,兩條後巷。村口有座觀音古廟。甲板必遊景點:拉惹比拉皇宮(Istana Raja Billah)、抗日女英雄卡迪卡素(Sybil Kathigasu)故居、中間巷、生活文物館。甲板的老屋有一種斑駁之美,加上古樹藤蔓穿梭纏繞其間,意外成為打卡景點。如果漫步到湖邊,更宛如桃花源的世外仙境,令人流連忘返。

人與土地的關係,與地方DNA密不可分。在怡保,什麼都可以發生,它像一個載體,有過去的歷史榮華為基,”虛位以待”各種全新的可能。回想登上升旗山瞭望台的彩虹階梯,象徵了多元民族融合的文化色彩。住在這裡的第一天到最後一天,我都沒有被當我是陌生人或是過客,見到我說: 你來囉! 告別時說: 要常來喔! 離開前兩天,去了Plan B(市中心的藝術文創園區),牆上已故導演 Yasmin Ahmad 雅絲敏·阿莫展覽海報上寫著: “Small town, big heart.” 對於怡保,或許就是最佳註解。

不再沉睡的獅子山 宋卡
宋卡老城坐落在一個大約兩公里寬的狹長半島上,東臨暹羅灣,西望宋卡湖,湖從北面出海,宋卡Songkhla古名源自馬來文Singora, 意為獅子山。這座古城融合泰、華、歐、馬來文化,十七世紀曾是蘇丹王國,擁有皇室的榮耀。

由於宋卡鄰近馬來西亞邊界,我便決定一訪這泰國南方的湖邊小城。初到時已近黃昏,夕陽灑在湖面暈染紅霞已令人迷醉,沿著塗鴉牆的小徑,來到舊港前的紅磨坊,發現了宋卡原來還有一段睡獅甦醒的故事。

2011年, 宋卡面臨人口老化與外移的問題,由民間自主組成宋卡遺產協會 (Songkhla Heritage Society),開始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,申請世界文化遺產,紅磨坊就是其中一座具代表性的基地。透過活動及展覽,持續推動並保留保留古城文化。如今,走在宋卡街道,有特色咖啡廳,結合塗鴉的民宿,主題式的博物館與建築展,以及香火鼎盛的代表性廟宇,在微涼的傍晚,不僅外國遊客興味盎然地走逛,不少年輕學子也在這裡取景拍攝畢業照,完全不是當年沒落與蕭條的景象了。

夜間,我穿過一條窄巷,進入一個寬廣的庭院,發現別有洞天的二樓酒吧,竟是收藏許多老單車裝飾而成的工業風,而樓下則是文青旅宿,十分有特色。大街上發現一個布滿二手書冊的小店,裡面還有不少古意盎然的舊物,等待有心人淘寶。

周末的宋卡,還有人聲鼎沸的市集。沿著老城的厚實石磚古城牆,有各式各樣的小吃,服飾,玩具,日用品各種攤販, 包羅萬象應有盡有。

如今這座老城充滿活力,卻仍然保有古意,居民自決讓這座小鎮成功保存宋卡文化,卻又吸引更多年輕化的業態進駐,活化商圈的經濟發展。然而,宋卡人還是保留著純樸的天性,這裡的人們總是帶著笑容為迷路的遊客指路,小鎮上的販售的紀念品或餐食,都是佛心般的物美價廉。

當很多城市追求現代化快速發展,享受高科技與物質享樂,宋卡卻反璞歸真,做一個”最不像泰國”的多元文化古城。離開前,我戀戀不捨的看著這片如鏡般的湖水,覺得宋卡人既了解自己,又懂得生活的真諦,在獅子山巔笑看人間。

Photo credit: Becky Chen,

文末,

敬所有為地方創生的職人、看見土地與人們,聽見土地的聲音
這一刻,敬當下,

Ce Moment,cheers to this moment.

外派編輯者:Becky Chen, 美學工作者,一位不停在學習與旅行的女人,於2020年,與另一位發起人楊煥生,共同打造美學聚落,成為智慧分享與跨界媒合平台,促成國際共創。長年持續工作旅行,透過自身的觀察,探索世界,傳遞有溫度的感知哲學。

Ginger

跨界策展人、媒體人,與搖滾樂一起成長。

0 NT$0